“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致敬”——全球性纪念活动概览|回眸“马克思年”系列(之五)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从政界、学界乃至民间都举行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向这位思想和行动的巨人致敬”;当然也有不同观点的评论,特别是在西方,对立观点的争锋还很激烈;而化解这些纷争的关键在于,客观、准确和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在当今世界,自觉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理论方面展开广泛研究并在实践层面予以运用和推进的国家无疑首推中国。这里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专业队伍,再加上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宣传系统的支持,思想阐发、理论普及和专业研讨等活动接连不断,一整年都沉浸在浓郁的纪念马克思的氛围当中。
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了一个半小时的讲话,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他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号召“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并在实践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从“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壮丽人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新创作马克思主义题材美术作品”三个方面,全景式展示了马克思的生平、实践、理论贡献和精神境界,特别是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运用和发展的历程。展期长达三个月,参观者甚众。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于2018年5月5日开幕,展期长达三个月。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于5月5-6日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120多位国外学者和700余位国内学者参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围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著述编纂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进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合作和治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道路”等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研讨。
国内纪念马克思的活动还延伸到国外。由中国政府赠送的马克思雕像于5月5日在其故乡——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揭幕。这座重约2.3吨、总高5.5米(与马克思的生日相契合,本体4.6米、基座0.9米)的铜像展示了一个“行进中的马克思”的形象,手中的书和脚下的路喻指其一生永无止境的探索、其学说的开放状态以及对“人类依靠智慧和力量不断前进”的期待。
与中国的情形异曲同工,2018年是德国真正的“马克思年”。5月4日晚上,在特里尔君士坦丁宫(Konstantin Basilika)大厅举行了“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生平、著作和时代”大型主题展览开幕式,1000多人参加。欧盟理事会主席容克在讲话中盛赞“马克思是一位非常有远见、有特性的哲学家”,指出“我们要从那个时代的背景来理解马克思”,“那些后来者利用马克思的一些价值观和语句来作为压制他人的武器,不能把这些罪恶都写到马克思头上。”谈及目前的状况,容克指出,“欧盟大厦在摇晃,就因为在社会领域做得不够,我们必须改变”;而“抵制社会不公正现象,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义务,也是任何崇尚民主的人的义务。”
2018年5月4日晚,欧盟理事会主席容克在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君士坦丁宫(Konstantin Basilika)大厅举行的“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生平、著作和时代””大型主题展览开幕式上发表讲话。
在此之前的5月3日,在首都柏林,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邀请了500多人到总统府,就马克思的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进行座谈。在开场白中,他将马克思定位为“一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一位记者和主编;一位政治家、工人领袖和教育家;一位流亡者、政治受迫害者”,指出“无论他的理论有多少矛盾,产生了多少后果,有一点是肯定的: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出现马克思离不开19世纪德国历史,德国历史也同样少不了马克思。在当时这样封建专制、全社会走向贫困的时代,他以人文主义激情呼吁新闻自由,呼吁人性的劳工环境,八小时工作制,工人及其子弟的基础教育,承认妇女的地位价值,直到对环境保护的抗争……”。与荣克的评价有所不同,施泰因·迈尔指出,尽管马克思自己声称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后来的专制者为了政治目的而歪曲、利用了马克思的许多观点,但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从马克思的语言暴力到后来专制者的行为暴力,并不能说马克思对这些后果就没有任何责任。”他最后指出:“我们身处2018年的德国人,既不要拔高马克思,也不要把他从我们的历史中驱除。我们既不用害怕谈马克思,也不用为马克思塑造一尊金像。就保留马克思作为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当代,媒体的影响不容小觑。马克思诞辰日前后,德国本地的很多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都争相做了很多专题栏目。早在4月27日,德法共同文化电视台Arte就推出53分钟的纪录片《马克思与他的遗产》(Karl Marx und seine Erben)。同日,德国中央电视台ZDF与文化电视台Arte联合推出52分钟的专题片《偶像马克思》(Fetisch Karl Marx),参与的学者就马克思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5月2日,德国中央电视台又单独推出长达88分钟的大型文献片《马克思,德国预言家》(Karl Marx - der deutsche Prophet),称赞马克思是“最有影响力的德国思想家——而且直到现在。”而其它德国媒体介绍、讨论马克思的节目也不计其数。比如,著名的政治脱口秀主持人安娜·维尔(Anne Will)邀请联邦财政部长和副总理奥拉夫·舒尔茨(Olaf Scholz)、慕尼黑-弗赖辛总教区总主教及德国主教团主席赖因哈德·马克思(Reinhard Kardinal Marx)、企业家乔治·科夫勒(Georg Kofler)和德国左翼政治家、作家和政论家莎拉·瓦根克内希特(Sahra Wagenknecht)4人做了一期题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当今资本主义具有多大的社会性?》的节目,反响强烈。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制作了特别节目,对著名学者克里斯蒂安·詹森(Christian Jansen)进行了专访。新闻周刊《焦点》(Focus)于5月4日进行了题为《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重要的论文和引文》的专题报道,回顾了马克思的生平并将马克思这一代表性论著中的主要论点进行了提炼。
作为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市投资510万欧元,举行300多场纪念活动。特别是从欧美11个国家的110个博物馆租借来400多幅画作、原始手稿和实物(比如马克思在伦敦去世时所坐的沙发、59种语言的247部《共产党宣言》等),举办了四个大型展览(具体情况我们已经在此前几辑的“回眸‘马克思年’”系列中做了详细的介绍)。
除了这些严肃的带有学术意味的展览和活动外,特里尔还以多种形式纪念马克思。城内各处都有纪念品出售,从印有马克思头像的咖啡杯到瓷盘,还有供应“无产者早餐”、“马克思面包”和“马克思牛排”的饭摊。而在马克思出生的那栋房子的对面,一家酒店出售的一种白葡萄酒,取名为“资本论”,售价为16.80欧元。市场营销活动中最受青睐的是蓝紫色零欧元纪念纸币,售价3欧元,正面是满脸胡子的马克思,背面是作为特里尔城标志的黑门。该纪念纸币前后赶制了三版,数量10万,到10月底销售告罄。诚如“德国之声”以《马克思又回来了》为名的报道所描绘的盛况:“在马克思诞辰200年之际,摩泽尔河畔的这座城市又重新找回了自己与这位共产主义思想先驱之间的认同感。”
2018年3月19日,德国特里尔市市长莱贝(Wolfram Leibe)为该市以马克思形象为标志的交通信号灯剪彩。
特里尔之外,柏林也举办了多项活动,重要的包括:罗莎·卢森堡基金会5月2日-6日在弗兰茨·梅林广场举办的主题为“马克思的政治、理论与社会主义”大会;5月10-13日,由德国左翼党(die Linke)资助、《21世纪马克思》(Marx 21)杂志举办的“马克思是必须的”(Marx is Muss)的讨论会;5月24-27日,以编纂《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辞典》(Historisch-kritisches Wörterbuch des Marxismus))而闻名的柏林“批判理论研究中心”举办的以“和马克思一起解读当下,和当下一起解读马克思”的年会。此外,柏林最有名的独立剧院HAU(Hebbel am Ufer)也举办了纪念马克思的音乐会、演唱会、政治辩论等一系列活动。洪堡大学主楼刻着的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也成为参观游览者必定要来拍照留念之地。
科隆也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追寻马克思在这里的足迹(诸如《新莱茵报》地址、科隆工人协会的成立地点和马克思故居等)、以“马克思与1848年革命”“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数字化时代与工会”“马克思理论视域下女权主义的批判与拓展”等主题设立分论坛进行研讨、举办研读马克思经典论著的工作坊等等。
在法兰克福,《重建马克思主义》(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杂志编辑部于3月19-23日主办了“马克思200年:阶级理论与阶级运动”研讨会。
在东部城市开姆尼茨(Chemnitz,即两德分治时期东德的“卡尔·马克思市”),官方组织了“马克思在开姆尼茨”的摄影比赛,并在主要街头、车站和广告牌上贴满各种印有马克思名言的海报;于5月5日-12日在画廊Galerie Weise举办“博物馆之夜”,展出与马克思相关的各种雕像、徽章、奖牌及纪念品等。
此外,汉堡社会研究中心、埃尔福特大学、卡塞尔大学、弗莱堡大学等高校也单独或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从论坛到工作坊再到暑期学校,活动前后持续3个月之久。
马克思无疑属于世界。中国和德国之外,在马克思长期流亡的英国,5月5日由马克思纪念图书馆主办、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召开了“马克思200周年”纪念大会;5月4日由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召开了“马克思的重生:在未来游荡”研讨会。不列颠图书馆从5月到8月初举办了《卡尔和爱琳娜·马克思珍藏展》,展出包括马克思及其家人、恩格斯的书信,还有一批珍稀的马克思著作,其中包括一部法文版《资本论》的首版,马克思亲笔在书中做了注释。在被誉为“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地”的曼彻斯特则专门策划了“马克思主题漫步”活动,其口号是“全世界步行者,团结起来!”这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2018年5月5日,由马克思纪念图书馆主办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伦敦举行。
法国也举行了多种活动纪念马克思。3月15-16日《思想》(La Pensée)杂志在巴黎举办了“马克思1818-2018”研讨会;从1月到5月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举办了19场关于马克思的系列讲座;从2月27日到3月2日在里昂高等师范学校举办了“马克思与戏剧”的国际研讨会。
在比利时,“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于2018年5月5日晚在布鲁塞尔揭幕,世纪工人党主席彼得·梅尔滕斯(Peter Mertens)和第一书记拉里·霍姆斯(Larry Holmes)分别以“转向一个无剥削社会的新范式”和“马克思关于劳工阶级的革命性观点:工人和受压迫者的团结”为题发表了演讲。
美国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国家。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英语系凯西·M·纽曼(Kathy M. Newman)和安德鲁·W·梅隆(Andrew W. Mellon)基金会苏珊娜·斯拉维克(Susanne Slavick)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41名艺术家在匹兹堡市中心的SPACE画廊举办了展览,“既思考马克思,也批判性地思考资本主义——它怎样运行和怎样失效”,以“回应了世界范围内马克思的再次兴起。”而德州大学历史研究协会主办了“卡尔·马克思200年”工作坊,反思马克思思想及其多样化遗产、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其他社会运动之间的联系和张力,以及21世纪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指导意义。
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别出心裁地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冬令营”来参与这一盛事,参加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约有230人,参加者既来自本国的安大略、魁北克、亚伯达、不列颠哥伦比亚等省区,也来自墨西哥、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地。
欧美之外,亚洲各国也举行了多项活动来纪念马克思。在印度,5月1日共产党(马列主义)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性”(Relevance of Marxism)座谈会,N.穆图·莫汉(N. Muthu Mohan)出版了20卷本泰米尔语版《马克思恩格斯作品选》,并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这一活动由印度金莎(Chintha)出版商组织,全印度农民联盟(All India Kisan Sabha)主席参加)。在巴基斯坦,5月5日,左翼政党人民工人党(Awami Workers Party)联合其他左翼组织一起庆祝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提出“我们如何理解、分析巴基斯坦的国情以及我们怎么去改变它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基于我们的所见所闻,即便你已经忘了马克思,也不能无视全球化和资本化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机。”(参看https://www.marxist.com/successful-congress-of-pakistan-marxists.)同日,在菲律宾大学500多人集会,来自工人、农民、妇女、教师和学生们各个阶层的民众用诗歌、短剧、歌曲和艺术品等形式庆祝了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令人遗憾的是,曾经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走了70年社会主义道路的俄罗斯在马克思200周年生日这一天,当局却保持了沉默。据有关专家统计,直到现在,那里还有1390条街道以“马克思”命名,而在伏尔加河畔,还有一个叫“马克思”的小镇。但是,在俄罗斯,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接受采访时竟然不知道马克思是谁,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这个国家正在彻底遗忘马克思”(参看https://themoscowtimes.com/articles/marx-at-soviet-union-godfather-all-but-forgotten-russia.)。当然,尽管如此,一些大学和博物馆还是举办了零星的会议和展览,比如在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举办了“永远的卡尔·马克思”艺术作品展;在喀山联邦大学策划了“马克思节”,用演讲和说唱方式来纪念这位伟人。
总之,较之于以往纪念马克思的状况,2018年的活动真可以说是蔚为大观,从官方到学界再到民间,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彰显出马克思在当代强大的影响力。当然,仔细的观察也会发现,这些活动在意旨、方式以及举办者对马克思的理解和评价等方面相互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本系列下一辑《评判马克思历史地位的三种态度》将呈现我们的梳理和分析。